1997年,16岁的邹市明被选入贵州省拳击队,正式踏上了专业拳击之路。
尽管入队较晚,但他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对拳击近乎痴迷的热情。
他觉得,拳击不仅是一项运动,更像是一种表达,一种可以让他在擂台上释放全部情绪的“游戏”。
他喜欢那种站在拳台中央,与对手直面交锋的感觉,那是他从前从未体验过的自我掌控感。
天道酬勤,也酬“敢”。
2000年,他在全国拳击锦标赛的预赛中意外击败了一位由他担任陪练的种子选手,一战成名。
紧接着,2003年他在世界拳击锦标赛中一举夺得银牌,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世界大赛奖牌;2004年,他在雅典奥运会斩获铜牌,成为中国拳击奥运奖牌“零的突破”的缔造者。
更辉煌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顶着家门口比赛的压力,稳扎稳打,最终站上最高领奖台,圆梦金牌。
那几年,邹市明是中国体坛最闪亮的明星之一。
他不仅是拳击界的“王者”,还频频受邀参加各种综艺节目,尤其是亲子真人秀的亮相,让观众们看到了这位硬汉柔情的一面,圈粉无数。
靠着拳台上的荣耀和荧幕上的人气,邹市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只是,辉煌背后从来不只有掌声。
在许多人还沉浸在“拳王”的光环中时,邹市明却已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
创业失败的“拳王”
对于一个运动来说,随着年龄的上升,首先要面临的就是体能、成绩下降的客观事实。
对于一个拳击选手来说,这样的危险来得更猛烈一些。
2017年,在完成了人生最后一场职业比赛后,邹市明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双侧眼眶多发性骨折、轻度白内障、玻璃体浑浊……而最严重的是他的左眼,视力仅有0.1。
这样的现实告诉他:可能永远没有重返擂台的机会了。
不能打拳,那还能做什么?退役后的邹市明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决定再次“上场”——只是这一次,他把擂台搬到了商界。
2016年底,他与妻子冉莹颖携手成立了两家公司:莹皓和邹轩,前者负责拳击赛事和拳手培养,后者则主打IP运营与资本运作。
邹市明继续担任拳击专家与公司灵魂人物,负责培训体系与教练团队的建设;而拥有金融专业背景、曾担任央视财经主播的冉莹颖,则一肩挑起公司运营和商业拓展的重任。
这对“拳王夫妇”希望通过一场跨界融合,将拳击变成中国年轻人真正喜爱的潮流运动。
他们并未浅尝辄止,而是豪掷重金,一举在上海打造了面积高达1.8万平方米的拳击中心,聘请业内最顶级的教练、引进国际标准的训练设备、打造专业培训课程,几乎是按照高端连锁的标准起步。
短短几年,两人先后投入超过2亿元。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无情。
高昂的场地租金、教练薪资和运营成本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拳击在中国依然是小众项目,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烧钱换规模的策略没有带来理想的回报。
眼看资金链吃紧,邹市明和冉莹颖先后卖掉了北京、上海的7套房产,只为填补不断扩大的亏损黑洞。
回望那段历程,邹市明坦言:“如果满分是10分,我的创业成绩可能只有3分。”
不过,尽管失败了,邹市明并未就此低头。
在2024年年底的一场企业家论坛上,他说出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2025年,不为自己设限,拳台相见。”
这句话无疑透露出他要重返拳击舞台的意愿。不过,已经44岁的邹市明,真的还能与职业选手对打吗?恐怕谁都要画一个问号。
今年7月中旬,他出现在CMG举办的中国微短剧盛典上。
事后,他晒出自己走红毯的照片说:“之前在赛场上,拼搏靠的是意志。现在在微短剧里,靠的是眼神与心跳,对于我,这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或许,他现在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但这条道路能走多远,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神奇拳手邹市明:武术改练拳击 陪练成为冠军——文汇报
拳王邹市明承认创业失败但否认返贫,曾表示今年重返拳台——金羊网
邹市明首谈创业经历,“给自己打3分都多”——中国企业家杂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