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无奈:前国脚承认,中国男足在欧洲遭歧视,能力再强也被打压

  • Home
  • 消费优惠券
  • 令人无奈:前国脚承认,中国男足在欧洲遭歧视,能力再强也被打压

远赴欧洲逐梦,却饮恨替补席:中国球员在欧洲足坛的困境与偏见

长期以来,中国球员在欧洲足坛的足迹,始终难以与日韩球员的辉煌成就相媲美。如今,想要走出去,踏上欧洲联赛的舞台,更是面临着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或许也是中国男足国家队中,鲜有国脚活跃于海外联赛的现实写照。前国脚张稀哲近期的一次采访,更是将这一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他坦言,当年留洋期间,自己如同隐形人般,完全得不到主教练的信任,即便在胜负已分、无关紧要的“垃圾时间”,也罕有登场机会。这番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无情地揭示了欧洲足球界对中国男足球员根深蒂固的偏见。

2015年,对于张稀哲而言,是充满憧憬的一年。他加盟了德甲劲旅沃尔夫斯堡,渴望在那里证明自己。然而,现实却残酷得如同寒冬。整整半个赛季,他一分钟的出场时间都没有得到。取而代之的是,他频繁地穿梭于俱乐部母公司大众集团安排的各项商业活动之中。球迷们的戏谑之词——“销售型中场”,便是对他这段经历最真实的写照。回想起那段时光,张稀哲仍对俱乐部在赛季中途安排他返回上海参加车展的决定感到困惑。尽管球队承诺,只要他完成这次商业活动,回国后便会给予他比赛机会,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份充满“诱惑”的安排。

然而,事后的发展,无情地击碎了他过于乐观的设想。张稀哲回忆道:“回到球队之后,我的状态其实并不差。当时沃尔夫斯堡已经锁定了联赛第二的位置,剩余的几场比赛本应是锻炼年轻球员、考察新人的绝佳时机。但主教练黑金(Dieter Hecking)依然对我视而不见,没有给我任何哪怕一秒钟的出场机会。”他无奈地补充道:“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在他的眼中,可能仅仅是把我列入替补名单,让我坐在板凳席上,就已经算是所谓的‘机会’了。”

展开全文

回顾张稀哲的职业生涯,2013年至2014年无疑是他最为闪耀的黄金时期。彼时的他,虽然年轻,却已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和潜力。在2013赛季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他贡献了进球和助攻的“两双”数据,不仅刷新了北京国安队史的纪录,其在中场的组织调度和关键传球能力,甚至可以与当时效力于广州恒大、被誉为“巴西魔术师”的核心外援孔卡相提并论。许多人都曾设想,如果张稀哲当年能在欧洲足坛遇到一位真正信任他的教练,他的职业生涯或许会因此打开一扇更宽广的大门,取得更为令人瞩目的成就。

可惜的是,2015年那次不愉快的留洋经历,却几乎让他的职业生涯按下了暂停键。对于一名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球员来说,长期无法获得比赛机会,无疑是最为致命的打击。在沃尔夫斯堡的半年里,张稀哲始终未能摆脱“板凳球员”的身份,这场“替补席上的煎熬”磨去了他本应有的锐气。尽管他回到国内联赛后,依然能保持在一流水平,并且长期成为北京国安队的重要一员,但他的职业发展轨迹,最终却未能达到外界最初的殷切期盼。

张稀哲的经历,并非孤例,而是中国男足运动员在欧洲足坛长期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的缩影。即便个别球员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与欧洲或南美球员相媲美的水平,但他们往往仍然会被主教练以带有偏见的目光审视,在宝贵的出场时间分配上处于明显的劣势。正如张稀哲所言,即便是那些胜负已定、无关紧要的比赛尾声,教练也极少愿意给予中国球员一个尝试的机会。从早年的郑智、邵佳一,到如今的张稀哲,这样令人扼腕的困境一再重演,而张稀哲的这段经历,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感到痛心和遗憾的案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